靜思:一個已為現代人遺忘的生活藝術
 《溪畔靜思錄》讀後感


2001 期(2002 年 12 月 29 日)
◎ 文林 ◎ 林楓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人問《湖濱散記》(Walden)作者梭羅,生命中最不可少的是甚麼,他的回答是:「有個屬於自己的時間。」他為此搬到湖邊附近住,享受自己的靜思時刻,他在這裡聽大自然的低語,和只有安靜下來才聽得到的那個「微小的聲音」。

  主耶穌在巴勒斯坦傳道期間,常常去到曠野或山間,徹夜與宇宙的主相交,汲取作工的力量。

  《溪畔靜思錄》是二千年來二百多位謙卑聖徒從靜思中重獲心靈與生命力量寫下的記錄,使現代人幾已失去了的生活藝術重新燃點。

  出版者海天書樓將一部經過六十多年火的洗煉,幫助過中國信徒與教會勇敢地度過漫漫長夜的《荒漠甘泉》取得中英對讀和繙譯權,賦以全新美麗的生命和新世紀的讀者見面,稱之為「火浴後再生的火鳳凰」是很恰當的描繪。

  在後現代的喧鬧和「救救可憐的耳朵」的悲鳴中,《溪畔靜思錄》的問世,當然值得我們欣喜與歡迎。

  首先是這本書的清新亮麗形象。書名題字據說出自王羲之的《蘭亭序》的碑拓,由近二千年前的著名書法家題寫書名,配上當代攝影家Ron Thomas的得獎作品「幽谷清溪」古今相映,發人深省。

  出版者介紹此書的設計時,說「全書採流線設計,書頁面貌清新明亮,從封面到封底,見到的有若閃著點點陽光的清溪,帶著跳躍的動感,流貫於讀來鏗鏘有聲的文字間。」翻開書,發現是兩色印刷,用的是薄而堅韌的聖經紙,而且顏色配合季節,版面的優美與現代,這樣的介紹決非溢美之辭。

  一本書的包裝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內容。我手頭購有Zondervan在一九九八年用現代英文編修的 Streams in the Desert,重寫人James Reimann在序中說:「英文聖經需要新譯,這樣一本影響深遠的心靈精品也需要重寫,讓現代讀者能輕輕鬆鬆閱讀且明白。」他下的功夫很精到,保持了原作所傳達的信息的完整和文字的優美,九八年問世後,一直列在CBA暢銷書榜中,受到年輕一代讀者的歡迎。

  我收藏有差不多冠有《荒漠甘泉》四個字的各種版本,與英文對讀時,發現缺漏委實太多。一九三九年最早的譯本直承有大量刪節並有「其他聖徒著作取代」,以後出版的多一仍舊貫,不但錯譯的地方很多,詩歌均付闕如。總盼望像這樣一本影響深遠的靈修書,應該有一個全譯本。全譯之事因涉及詩歌的繙譯,的確不易。一九八○年,大陸出版過一部包括詩文的譯本,可惜只能算是選譯或意譯,錯誤俯拾即是,也足證詩歌繙譯的不易。《溪畔靜思錄》不但詩歌與正文全譯,而且出自幾位經常繙譯文學作品的譯者之手,文字讀來沒有繙譯的痕跡,閱讀毫不費力,是一大樂事。

  這部書當年繙譯時或由於刪節,或由於譯者主觀的願望,比較偏重其中若干苦難的信息,以致有批評者說是消極的逃避主義。現在從這部授權的全譯本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本靈修選集的積極一面,沒有失敗主義,沒有逃避,沒有怯懦,有的是戰勝與凱旋的信息。即使講到苦難也是為了要人從裡面汲取智慧與力量,來擴闊、深化心靈,成為神重用的精兵。

  教會復興須並重有形的架構與信徒內在的靈命建設,有了輝煌的禮拜堂,若人心中的聖殿荒涼,教會只有走向衰微。

  看重信徒靈修生活,閱讀這部曾幫助中國教會度過上世紀艱辛歲月的靈修著作,應可支持教會在新世紀中有力量面對愈來愈劇烈的世俗化挑戰。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