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殖民地的後遺症


1964 期(2002 年 4 月 14 日)
◎ 交流點 ◎ 徐濟時(宣道會區聯會研究及培訓主任)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九七打後,經濟每況愈下,港人要「發窮惡」,在這個石屎森林中互相廝殺,爭奪地盤,鞏固實力,這裡不單是同行如敵國,更是行行如諜國。香港內部己走向一個日趨分化的城市,再下去恐怕只變成四分五裂的地土走著精神分裂的惡煞。究其因,不能不扯上「殖民地」這個舊話題。

  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地統治,對大英帝國來說,從來都只是如何在此漁港上巧取豪奪;七十年代將之打造成金港,也只是為著倫敦的金庫著想。港人拉著「大英號運金車」邊連帶富起來,就以為自己是會生金蛋的奇珍,誰不知自己已被餧養成膽固醇過高的病雞,自身難保。

  特區政府一班管治高層正好是殖民地受害人中的「表表者」,回歸數年來的管治方寸大亂,這反映在朝令夕改、「左試右試」的政策上。回首九七前奉行的高地價政策,使庫房不斷進賬,港英政府「唔駛做」也收入豐厚的成功方程式,今天特區政府仍舊依戀不改,所以近期重申誓要保住樓市,好叫穩住賣地得益,一於續前緣。讓市民供貴樓好繼續為政府金庫「打工捱世界」,這種官民同舟「共濟」的心態,仍是殖民地後遺症的有病相憐心理作祟,但這只會是攬住一齊「去」。

  當社會上下的危機意識就是保住錢包的時候,社會中舉凡有礙經濟的美事就會比下去,就以港人內地所生子女居港權一事看,從起初就只是一個誇大的一六七萬人的經濟包袱而忍心拒絕之。整個社會,不論傳媒報道與評論、法律界言論、立法議員取態,都在事情發展的後期出現轉向,大家少有地口脛一致地為法庭判決、政府措施說好話。卻不再提及人大釋法之後將這批港人變成「孤兒」的不義,也不促請政府酌情寬大處理多些個案。

  更可惜的是,連本地宗教團體及各教信眾對這件本質上是美事(家庭團聚)的態度,大都是申張正義不足,同情政府有餘。可以說,這是宗教良心在現實環境下妥協的悲哀。

  主耶穌也是在羅馬殖民地政府統治下成長的,但祂的大義凜然、關懷弱者卻與整個社會大氣候形成強烈對比,這對今天基督徒又有甚麼啟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十大長者】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