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的出口


1964 期(2002 年 4 月 14 日)
◎ 心靈照相機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青少年自尋短見的慘劇時有所聞,有調查指出,逾三成六的受訪學生曾想過輕生,比九九年增加七點九個百分點;而對生活感到絕望的學生更增加逾一成。有學者認為,有自殺念頭的學生有明顯增幅,相信與家庭問題及人際關係不佳有關。」

  

  

  

  

   《明報》28.3.2002

  曾想過輕生,似乎是青少年常見之現象,有此想法不出為奇,問題的關鍵是他們會否因此而追問和反思生命的意義?

  就正如青少年有時感到無聊、空虛,這不要緊,重要的是他們有否因無聊而生發創意、因空虛而亟亟追尋生命的質感。

  有云偉大的哲學往往源於對生命的不滿。中大醫學院一項調查顯示,七千名受訪的中、小學生中,接近三成間中及經常認為生存沒有價值,逾四成感到孤單,兩成六則表示曾感到傷心和絕望,這些數字說穿了並不驚人,因為這是青少年迷惘期的常見現象。問題是我們的社會有沒有足夠的鼓勵和空間,讓迷惘的青少年從事思考和創作,不單藉以宣泄他們負面的情緒,更因此提升他們的心靈。

  香港的學校長期以來壓抑文科,輕忽藝術音樂體育等科目,結果是社會文化的土壤變得瘦瘠淺薄,承載不了青少年荳芽期的迷惘和苦惱。其實青少年最需要的不是一個完美、無痛苦的生活環境,就如美滿幸福的家庭,而是需要一個靈魂的出口-當生命被輾壓,或因失戀失意失學而落泊悲傷,靈魂猶如熊熊燃燒的烈火,急需一個出口,這時候他們最需要的不一定是社工或心理輔導,而是文學、音樂、藝術等,它們才是生命爆發的火山口。

  就如貝多芬,因耳疾阻礙了他與別人正常的交往,社會不一定保證有人每天聆聽他十分鐘,但他在極端的痛苦與孤獨中,他創作了一首又一首膾炙人口的作品。

  就如法國畫家雷諾瓦,一生為類風濕症所困,社會不一定保證「弱勢社群」有充分的權利,但他仍努力不懈,到自己連畫筆也握不住,竟找人將畫筆綁在手上繼續作畫。雷諾瓦的名言是:「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

  也許今天香港青少年最需要的,是一個他們能夠寄情寄意於其上的人文環境。記著,哲學家年幼時或多或少都悲情過,但悲情者不去燒炭而做了哲學家,其間只是一線之隔。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十大長者】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