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为那城求平安

1912 期(2001 年 4 月 15 日) ◎ 文林 ◎ 余满华(汤清文艺奖得奖者心声分享)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九七年底我取得加拿大Tyndale college & Seminary的神学研究硕士。和任何一位刚念完神学的人一样,我面临事奉工场的抉择:牧会?从事印弟安人的宣教工作?从事文字工作?最后一项选择意味着必须离开居住了将近二十年,我深深挚爱的加拿大,迁往台湾或香港。

  我最后的抉择是:香港,文字工作。

  这时天父对我说:「你要为那城求平安。」

  为那城求平安?坦白说,我并不喜欢香港,车多人挤,空气严重污染,居所小如白鸽笼,还有,香港人~拿香港作家亦舒的话来说吧-都是一块块有棱有角的冰。

  我如何才能爱那城呢?我反复思量多日,忽然,灵光一闪,我已数了一大堆我不喜欢的东西,那甚么是我喜欢的呢?我喜欢一切与艺术有关的东西,对,香港虽然被称为文化的沙漠,沙漠里可还有一处绿洲:香港文化中化,我立定主意,在港的日子要全力发掘香港的文化,并到艺术博物馆做义工(现在我为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做义工)。我将这项大计定名为「文化之旅」。后来《香港老地方见》的〈后记〉便以此为题目:沙漠里的文化之旅。我的神机妙算是从自己喜欢的东西入手,学习热爱香港。

  一天,我路经弥敦道的古迹古物办事处,看见有「马湾东湾考古发现展」。考古,我歪着脑袋想了想,大概也可以归入文化类里头吧,就进去看看。我在那里取到几张单张,介绍新界的一些祠堂书室。我觉得很有趣,刚巧来港前,一位香港朋友送给我一迭香港郊野地图,我翻出地图,就兴冲冲出门去看古迹。

  十九世纪,中国自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一连串战败中惊醒,被迫踏上现代化的艰辛道路。从那时起中国经历了大大小小激烈的改革,从百日维新,而至义和团,而至五四运动喊出的「全盘西化」,中国一路跌跌撞撞地走过来,到了今日,外在的东西:种种礼仪风俗,都给我们以摧枯拉朽的魄力打个落花流水,通通扫进了历史的拉圾岗。然而,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中国人的内心世界的改变却不大。我们仍然不难从中国人身上看见差不多先生、阿Q的影子,和梁实秋所描述的亦相去不远。

  新界于甲午战争后租给英国,英国同意新界以地方自治的形式存在,竟使得新界避过了中国内忧外患的煎熬和改革风暴,同时又保存了原来的文化传统。甚至在二十世纪初叶,不少中国旧知识分子无法忍受全盘西化的冲击而南下,在新界建筑他们的桃花源,因而令到新界俨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本营。

  今时今日,新界仍保存许多古老的风俗习惯,简直是一块研究中国人,研究华南地区乡土文化的乐园。

  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谈到中国人的不准确、马虎苟且的特性时说,每次他看到一列队伍,总是无法分辨那是出殡或结婚的队伍,直到他看见棺材或花轿才能下结论。

  我读到此大笑不已,觉得林先生真是幽默大师。

  直到有一天,我征得一位村民同意,在重阳节跟随他们上山扫墓,观看祭祖。我一直以为祭祖很严肃,那知那是照片,或正式拍摄纪录片所给予的错觉。现场众人嘻嘻哈哈,竟像在上演一幕喜剧,甚或是闹剧。祭文竟然是文言文,而无人明白祭文在说些甚么,包括读的人在内,他不过在照本直读而已。我也不懂,因为他们用围头话~一种围村村民使用的独特语言,听来较接近国语的发音。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成了林语堂的同路人,与林老先生站在一起观看一群人,我们热烈地争论了很久也无法确定他们在祭祖或跳舞,直到我们看见一座大坟墓。

  我深深地被新界迷住了。

  我渐渐有一分渴望,写一本书谈香港的过去,谈现在(五十年代迄今),谈过去现在如何一脉相承。我相信和平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因此,这是一本带来了解的书。

  蔡元云医生曾说:植根于香港,寻根于中国。

  香港给我的感觉很虚浮,没有根,一有风吹草动,就动得很厉害。

  当我对香港了解日深,我发现香港也有自己深厚的根,香港不是「原来是一个荒芜的地方,英国人来了才开埠」。因此,我在《香港老地方见》第一篇便说「寻根可以不求于千里以外,就在眼前,在大埔锦山宗祠,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文物馆,在......」《香港老地方见》是我为香港求平安的祈祷转化而成的行动,我希望和香港人一起去寻根、植根,建立我们的文化。

  我于九八年圣诞节动笔,迄九九年七月一日假期完作。记得当我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第一个问过脑海的念头是:累死了,以后再也不这种高速公路上亡命飞车般的疯狂速度写作了!

  《香港老地方见》令我对香港有更深刻的了解,产生了「香港是我家」的深情,认识了许多绝不冷冰冰的可爱的香港人。《香港》令我的生命更丰盛。

【要闻】

【教会、机构短讯】

【联会特别事工】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文林】

【神学生讲场】

【亲密家庭】

【溪水旁】

【教会图说】

【神学纵横】

【贞洁有道】

【英伦拾絮】

【宣教千里】

【牧养手记】

【如情未了】

【交流点】

【父母也EQ】

【心灵照相机】

【】

【余晖集】

【信息前线】

【童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