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典娘娘写三字经

1899 期(2001 年 1 月 14 日) ◎ 教会图说 ◎ 浩然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上,有所谓蒙学阶段,此即近乎今日的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程度。古时的蒙学是教导一班蒙童,开导他们学习的知识。而这些蒙童都需要教本去教导他们。而昔日教导蒙童的教本,有所谓三百千。三者是指「三字经」;百者是指「百家性」;千者是指「千字文」。三百千都是顺着次序要读的教本,读了「三字经」,才可以说「百家姓」;读了「百家姓」才可以读「千字文」。因为「三字经」较「百家姓」为浅;百家姓较「千字文」为浅,三百千都是古代儿童经历的学习。

  中国传统教育,对于初学的启蒙儿童,多是背诵的方式去读书,学生多背诵课文,不求甚解。「三字经」是儿童最初的读本,有所谓:「人之期,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的编写,在教育上固然要有哲理的基础,在文字上亦要有音韵,可以使儿童念得容易上口,易于背诵。

  当早期基督教士到中国传道的时候,他们为使福音易于传播,又要适合儿童的需要,所以在「三字经」的写作上都有不少书籍的出版。据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一本「训女三字经」,封面破旧,是马典娘娘着。是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年)出版。印有小篆书「为善最善」。「训女三字经」第一叶刻有:「凡小女,入学堂,每日读,就有用。如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多少女,只玩耍。真精伶,言恶话。你无怕,若做恶,死那时,入地狱。在此世,敬畏神,常恳求,其大恩。」全本「训女三字经」共有九叶。作者马典娘娘就是Miss Elizabeth Martin,她是伦敦传道会麦都思牧师师母(Mrs Walter Hanry Medhmst)的妹妹,当时他是在新加坡从事华人妇女教育工作。从「马典娘娘」的译名及译辞所见,显然是当地闽南语的译音,以及闽南人的姑娘(大姑)的用辞。由于当年新加坡、马六甲、巴达维亚城以福建人聚居最多,从「三字经」内文,用闽南语去读最是流畅。

【要闻】

【教会、机构短讯】

【联会特别事工】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文林】

【亲密家庭】

【溪水旁】

【教会图说】

【神学纵横】

【贞洁有道】

【英伦拾絮】

【宣教千里】

【牧养手记】

【如情未了】

【交流点】

【父母也EQ】

【心灵照相机】

【】

【余晖集】

【信息前线】

【童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