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拜神学的新观——崇拜与布道能否挂鈎?

1853 期(2000 年 2 月 27 日) ◎ 文林 ◎ 林荣树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一个主日早上,一位老姊妹很紧张地对我说:「牧师,赶走她,赶走她!」我见一个老太太坐在大堂的长椅上,手持着手杖,头发乱而白。然后这老姊妹又抢着说:「她是从街上走进来的。」我心中感到难过,想起雅各布书第二章的教训。虽然很能了解这老姊妹的反应,谁喜欢陌生人闯进自己的家,当然教会不是露宿者的家,但排斥陌生人与教会崇拜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知名的史托德牧师在他的Our Guilty Silence一书中记载到戴德生在英国时的一次崇拜经历:伟大的宣教士戴氏坐在一班自满自足的会众中崇拜聚会,感到窒息,对于哪里有人灭亡而这信众却满不在乎地正襟危坐,没有半点宣教的负担,忍受不了,所以悄然离开崇拜聚会,心中更加添了到中国宣教的心。

  很感谢神使用,自从教会于一九九七年推出Seekers' Suitable Service (SSS),来见到崇拜人数不断增加,我们喜见万人敬拜我天父。此外,也感激兄姊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SSS提出一些由衷的问题,刺激我的思想,他们的响应虽受传统敬拜的观念影响,但对SSS积极支持,深深感动了我。

  我被邀请在五月的《教牧分享》(一本环球性的教牧期刊)中撰写了「能否与未信者一同敬拜」一文,其中具体和实际地陈述这可行性。但我感到有必要从敬拜神学的角度多撰一文,虽然不是每个人对此都有兴趣,但却是我们有心敬拜的兄姊所须认识的。以下是我年来对崇拜学再思的点滴,尝试于崇拜中视察及应用一个圣经的观念。

  我想与大家从接待陌生人 (hospitality; welcoming strangers) 的观念出发去思想崇拜。或许在香港这都市环境,对陌生人有介心(以对外人不开放为自卫机能去保障自己),这是不置疑的事实,但教会也当如此吗?教会崇拜的时间有需要如此吗?在崇拜周会中接待陌生人,不是说每一个信徒都要繁文缛节地与新人寒喧一番,成个虚伪佬的样子;亦不是我们向陌生人大洒情花,甚至透露自己的私隐。而是将圣经中接待的教导落实又活现于我们的教会生活,尤其是崇拜周会,因这是教会最多陌生人的时间。

  

崇拜是接待人的时刻

  首先,圣经强调而有悠久的接待传统。旧约时代虽极强调以色列人要分别为圣,但并不排拒外邦人敬畏认识神。新约中主耶稣被称为罪人的朋友。虽然犹太人经常批评祂与未信人在一起,错在犹太人不知主耶稣的心。保罗谈到爱心时说:「客要一味款待」(罗十二)。在教牧书信中,更以接待远人为长老/监督的条件(提前三2;提多一8),皆因主爱世人,祂欢迎万民归向祂、称颂祂,而祂的子民亦当存这种心怀;还记得诗人说:「人对我说上圣殿去,我就喜欢!」不接待新人,那算不算我们夺去主的权?因敬拜聚会之主人翁不是我们而是主自己,所以我们无权当家作主,不欢迎「外邦人」!

  不少信徒存着这种心态:崇拜是我们信徒的活动,其实这是错解了「信与不信不能同负一轭」的意思。想当年,我们也是未信的人,何以我们入了救恩之门却歧视门外之人,树立强烈的外内你我的分野,难道我们要将福音囚禁,反锁了教会的门吗?教会应该是一个宣告福音的地方!

   论到敬拜的内容,基本上就是福音敬拜那位自我牺牲的真神、独一之主。所以论到敬拜,诗人说:「举起救恩的杯」意即彼此干杯。这其实是很美的敬拜景象,但我们似乎「走了宝」,忽略了敬拜的神学观。所以敬拜是庆典(不是「丧礼式」的肃穆),亦同时是严肃会,对神的敬畏半点也不应减少。

  

崇拜是开放给公众的

  这种接待人的心态与教会论吻合。因为教会是聚集陌生人的地方。神学教授Robert Worley称教会为 Gathering of Strangers,意思是教会乃神对救恩门外陌生人的招聚。问题是我们心中有没有空间留给陌生人?所以我们不应将敬拜私有化,因它是一个公众的空间。神是主人,祂喜客而好款待,主耶稣比喻天国说:主人设下筵席,打发仆人将路上的陌生客和伤残人士都请来坐席。

  故让我们丰富我们的崇拜观,效法主的心开放我们的心胸,使恩盘堂成为一间接待人、喜爱人的教会,有更合神心意、更得神喜悦的敬拜!相信这构思对许多人是新的,所以更难去吸纳,但若你肯开放心怀,可能你的敬拜观会更充实。

  最后,在事奉人员的工作态度方面,让我们以卓越为祭献予主,每一分钟的程序编排,每一环节的构思,都要反映主卓越之特性,相信这是最能荣耀神,又最能让神的威荣透过我们而散播,让人的心灵在震撼中与主相遇,睹主威荣,生命得以提升。「用诸般智慧传扬神」一语包括运用一切我们能力范围内的高科技、艺术、音乐、传媒,让人心灵为之震慑,放下自我的封闭,向主俯首称臣,产生对神敬畏与敬拜的果效,阿们!

  

问与答

  这样的敬拜周会会否令属灵程度低的信徒受损?

  在我们过去数月的经历中,我没有听到任何信徒投诉敬拜有何褪色退步,反之,收到很多好评,一方面讲道的内容更能将生活与信仰拉上关系,令信与未信的都合听;另一方面,现代的音乐令一般音乐修养不高的香港华人信徒及非信徒,甚至一些长者,也更喜悦。而灵性的质素却没有因此而下降,所以从经验中这是双赢的局面!

  是否安排另一聚会给未信的追求者比现在的安排更好?

  在现况中,我们没有见到此安排不伦不类的情形,对一般的信徒也没有损失。

  反之对未信的寻道者是一助也。不另开聚会主要是人力资源的问题。香港有一教会尝试在主日下午开办SS (Seekers' Service),新聘一专责同工负责,真是心志与魄力可嘉,初时出席情况很好,但后来难于维持,信徒难在主日上下午都到来(上午聚会,下午带未信朋友来)参加聚会,后来逼于放弃。因为主日上午十一时是黄金时间,是最多追求者来教会的时刻,未信的人中亦有追求者,他们想来教会,所以十一时的周会不能不Seeker's Sensitive and Suitable。

  不是说这样是十全十美,但在各方面的限制下,这是一条出路。如此困难而又见到果效,实在非人的所为,所以,一切荣耀归主;又激励我们更有信心、更加努力!

  

【要闻】

【教会、机构短讯】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文林】

【癌病答客问】

【亲密家庭】

【溪水旁】

【教会图说】

【贞洁有道】

【牧养心声】

【如情未了】

【交流点】

【古道今诠】

【父母也EQ】

【心灵照相机】

【】

【余晖集】

【信息年代】

【童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