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后现代的叙事诗
第 1894 期(2000 年 12 月 10 日) ◎ 交流点 ◎ 胡志伟(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
踏入后现代的新世纪,一切事物在变,固定的转为浮动的;绝对的成为混沌的。原先科学化的世界观,转瞬之间摇身一变为诗意化的世界观。教会学者杜蓝(John Drane)向我们指出,两套截然不同而并存的世界观,正在彼此争竞人心。后现代人无疑倾向诗意化的世界观,宁要主观直觉感受而弃命题式的理性思考、不重文字而要象征、抗拒制度化宗教而偏爱杂碎式心灵仿制品、不愿接受高高在上权威而一切反应皆以我为尊。这种文化现象全球可见,本港也不例外。
面对此不断浮动的思潮,我们该怎样宣讲不变的福音真理?笔者参与「阿姆斯特丹2000布道者会会议」,期间协助麦道尔(Josh McDowell)主领的工作坊作实时传译,他表达现今世代的护教不能沿用「铁证待判」式理性讨论作为入手点,反而他要与人分享信仰的故事,在叙事的架构内穿插着神学理解与感性表达。未信者毫不介怀我们所信的到底有多少真实,而他们能察验的是信徒的关心爱心到底有多少真实。整个布道的范式转移不在信息传递者的技巧,也不是信息内容本身,反在声称拥有信息的群体实践有多少。当教会领袖与信徒不能「坐言起行」(walk the talk),难怪乎福音不断宣讲,而留在教会内的人数却不断缩减!
Leonard Sweet 看后现代的信心天路群体该反映四方面的价值取向,他以「叙事诗」(epic)英文作为说明:
E:experiential 经验化
P:participatory 参与化
I :image-driven 影像化
C:connected 关系化
无论我们喜欢与否,后现代人的普遍心态就是如此,特别年轻的一代,他们对这四个层面渴求更甚。难怪有人看年过四十以上的是活在「移民适应文化」,而四十以下的方为「本土文化」。即或教会内我们同有一种信仰的语言,不同年龄的信徒在沟通上仍可南辕北辙,互不理解。
叙事诗(EPIC)的宣教策略带来不少的信仰反思。当世人渴求心灵超然的经历,我们该反思教会的信息是否太物质化与事工化?当世人要求在参与过程中更深经历信仰的真实,我们却要求对方先表明立场方可参与,这做法是否合宜?改教以后,更正教贬抑一切象征符号,我们该怎样回复影像的合宜位置?后现代人寻索真正依附的心灵居所,而教会群体怎样冲破建制与障碍,活出真正关怀的社群?求主帮助本港教会以行动谱写叙事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