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鞋子
第 1839 期(1999 年 11 月 21 日) ◎ 如情未了 ◎ 李碧如
伊朗电影「小孩子」环绕一双失去的鞋子,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我的学生却因认不出自己的鞋子,上演一出令人哑然失笑的现代版「灰姑娘」。那天,我带着一年级学生到图书馆,上他们生平第一堂学校图书馆课。真是生平第一次,因为图书馆是全新的-新得既没有书架,也没有书桌椅子,我要他们脱掉鞋子,就坐在临时购置的地垫上,听老师讲故事,介绍图书。
孩子们都很兴奋。大概没有想到上了小学,还有机会坐在一个布置得色彩缤纷的课室里,而且可以脱掉鞋子,适意地坐在印满卡通水果动物字母的地垫上听老师说故事。那情景的确叫人心动。
下课了,孩子们轮着穿上鞋子准备回班房,最后一个男孩子走过来,指着架子上的皮鞋说:「老师,那不是我的鞋子。」甚么?鞋子竟也会错穿?这下可糟糕了,小息钟声早已响起,怎办呢?于是,只好效法「灰姑娘」,上演一幕「试鞋记」。
可惜,小男孩不是说这双太紧,就是嫌那双太松。一双又一双,试到最后,剩下来的就只有他脚上那双。没办法,只好请他姑且穿回家,让妈妈看看,分辨到底是不是属于他的。
结果是,胡涂小子穿的根本就是自己的鞋子。
这令人哭笑不得的小插曲很值得深思。为甚么小男孩会认不出自己的鞋子呢?
胡涂,只是原因之一。饭来张口,衣来张手,鞋来伸脚,才是问题症结所在。
当人家的孩子为了一双鞋子,努力在路上奔跑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却是伸出双脚,让菲佣给他穿鞋子。
培养孩子做不经历练的温室小花,是爱之适足以害之,因为智者曾说,懒惰人的贫穷必如强盗速来。金融风暴以后,这话显得格外真实。